迄今看過不少介紹臺灣飲食的書籍,每本都有其特色。有記者出身的曹銘宗,作家魚夫、王浩一、劉克襄、葉怡蘭,學者焦桐、翁佳音,有專注地方特色的,有飲食歷史的,有生物專長的,每本書都在不同面向帶給我極大的閱讀樂趣,也讓我瞭解到更多的臺灣飲食文化。
但如何有系統性地呈現出這些資訊實在傷透腦筋,因此我想首先以主題式的方式來寫,將各位作者的作品中有提到這部分的都提煉到各篇當中,當成自己的知識養分,慢慢累積(突然想到,上次的五大丼也只進行了二個...哈哈)
迄今看過不少介紹臺灣飲食的書籍,每本都有其特色。有記者出身的曹銘宗,作家魚夫、王浩一、劉克襄、葉怡蘭,學者焦桐、翁佳音,有專注地方特色的,有飲食歷史的,有生物專長的,每本書都在不同面向帶給我極大的閱讀樂趣,也讓我瞭解到更多的臺灣飲食文化。
但如何有系統性地呈現出這些資訊實在傷透腦筋,因此我想首先以主題式的方式來寫,將各位作者的作品中有提到這部分的都提煉到各篇當中,當成自己的知識養分,慢慢累積(突然想到,上次的五大丼也只進行了二個...哈哈)
還是日本,但這次的主題不是京都,而是百年前的日本。
我們認識到的日本,多是這些常去的東京、大阪、京都等景點,高樓大廈、神社古剎、自然風光諸如此類;加上我們曾受日本人統治五十年,多少也承接了部分的文化風俗。這次主題百年前日本,不是幕末打打殺殺充滿、權力鬥爭的年代,而是明治初期西化開始的時期,但不是東京等受矚目的大都會地區,而是充滿原始迷霧的出雲一帶,而且前往的人還是一位希臘裔的『歪郭忍』,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紅頭嶼」是1897年鳥居龍藏第二次調查台灣時對於「蘭嶼」的稱呼。從1897年10月25日到12月30日的二個多月的時間,讓人們對於紅頭嶼有了初步的瞭解。
閱讀過許多不同面向的京都,這本《京都的街巷人生》是很特別的作品,從壽岳女士在京都生活的點點滴滴體會生命中的感動。壽岳女士並非傳統上的「京都人」,但從上一代融入京都的生活之中,細細品味京都生活中的美好,也使得她的作品為京都人以及為京都朝迷的人們所喜愛,也讓本書雖然在2003年就已經出版,歷經16年後的三版發行依舊讓讀者感動。
壽岳章子(1924-2005)
筆者號稱飯桶,每日沒吃到米飯,就好像當天沒吃飽一樣。米飯在東亞是最重要的主食,台灣的滷肉飯也得靠米飯來襯托出香味;而日本則是以丼飯發展了不少日本特有的飲食文化,也從日本發揚到國外,尤其是同樣以米飯為主食的台灣。
日本明治維新後,文化上吸收了許多西方的特點,在飲食上也不例外,因此本書介紹的這些丼飯都在這一百多年內逐漸成形的,從作者的引經據典,在在顯示作者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