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瓶 可口可樂
如果說十九世紀是英國的世紀,那二十世紀就是美國崛起的世紀。從兩次的世界大戰,到美蘇冷戰,直至廿一世紀,美國的霸權興起似乎跟可口可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且讓我們娓娓道來。
提到可口可樂這種棕色帶著氣泡的飲料,就得先從氣泡飲料怎麼出現開始說起。
在此我們得先屏除香檳,因為香檳含酒精,是葡萄酒衍伸。而香檳據說是十六世紀時由法國僧侶發現二次發酵的葡萄酒中含有氣泡而誕生,但香檳法這種科學製程則由英國物理學家梅雷特(Christopher Merret)於1662年上呈皇家學院,由法國發揚光大,歐盟只承認香檳區生產的香檳才能擁有此名稱。
左為梅雷特,中為普利斯特,連自維基百科。右為普利斯特的裝置,連自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而不含酒精的碳酸水,則是從1767年英國里茲的釀酒廠的科學家暨牧師普利斯特里(Joseph Priestley)發現,承接釀酒產生的氣體,使其溶於水中,這氣體就是二氧化碳,就是我們所知道的蘇打水。
舒味思(左,維基百科圖)與其設計的氣泡水瓶(連自舒味思網站)
一開始,氣泡水被宣稱擁有療效,因此大家都在研究如何把氣體封在水中的技術。日內瓦技師保羅(Nicholas Paul)和贊助人舒味思(Jacob Schweppe)在1797年研發水中填入二氧化碳的方法,並於1800年開始出口瓶裝水,後來兩人分道揚鑣,各自在英國倫敦另起爐灶,舒味思成立公司持續營業至今。美國則由西里曼教授(Benjamin Silliman)將科學實驗品轉為商品於1807年於紐哈芬(New Haven)商業販售,費城的霍金斯(Joseph Hawkins)則以飲用噴泉模式於1809年取得專利,成為藥局的標準配備。甚至在1876年費城的百年紀念博覽會中有一台三十英尺高的北極蘇打水機(Arctic Soda Water Apparatus)的噴泉。而在紐約的英商馬修斯(John Matthews)則以自動化、標準化設計出一台機器,並於1877年販售兩萬台全套製作瓶裝蘇打水及薑汁汽水的儀器設備。
左圖北極蘇打水機引自Media Storehouse。馬修斯與其量產的蘇打水機,連自Hastings History Society網站
此時,美國盛行許多民俗療法,並可以取得專利,許多「志明」開始在美國販售奇特的專利藥方,甚麼食用三次之後跛腳的可以丟掉拐杖這類的都出現在各種廣告之中,大家有沒有感覺很親切呢?重點不在療效,而在廣告砸下去的錢夠不夠。
此時我們的主角出現了,擁有許多專利的亞特蘭大藥劑師彭柏頓(John Pemberton)使用了一項專利成分古柯葉(Coca)。古柯葉原是印加的宗教用植物,咀嚼後會釋放古柯鹼使人更專注並抑制食慾與睡眠,當時西方科學家注意到古柯鹼,並期待能取代鴉片,以治療鴉片成癮(只是沒想到最後變成古柯鹼成癮),彭柏頓嗅到商機,開發出法國葡萄酒古柯(French Wine Coca)從法國馬里雅尼酒(Vin Mariani)得到的靈感,除了古柯葉外,再加入可樂果(Kola)-來自西非原住民的興奮劑,大約與古柯同時傳入西方。
彭柏頓(左,維基百科圖),與其設計的美版保力※B-French Wine Coca(引自dannwoellertthefoodetymologist)
這款一百多年前美國版保利※B提神藥酒在美國大受歡迎,據說愛迪生、維多利亞女王都愛喝,還成為廣告代言人。正當銷售量逐步提升的同時,亞特蘭大打算在1886年開始實施禁酒令,使得彭柏頓不得不改變配方,把酒精的部份去掉,添加砂糖,希望能夠成為藥用蘇打水的熱門調味劑,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在吃到飽餐廳裡面的汽水機,在一百多年前是放在藥局裡面的藥用蘇打水。就在禁酒令實施這年,彭柏頓與合夥人羅賓森(Frank Robinson)將此新產品以兩樣主要原料當成名稱,取為可口可樂(Coca Cola),兩個C在廣告上有很好的視覺效果,而且也取得極好的銷售成績。然而兩人在專利上的不同步調,使得可口可樂出現一場專利大混仗,最後取得專利的是坎德勒(Asa Candler)藥劑師。
藥局的蘇打水機,引自西維吉尼亞歷史網。右圖為瓶裝濃縮的可口可樂,引自LinkedIn
坎德勒將可口可樂推銷到鄰近各州,並且將廣告改成老少皆宜路線,因此在醫療使用的範圍擴大到婦女與小孩,在1898年美國政府打算徵收專利藥品稅金的同時,可口可樂也將產品由藥品改為飲品,取得免稅資格。而坎德勒當初沒料想到,將瓶裝販售可口可樂的權利讓給了讓給湯瑪斯(Benjamin Thomas)和懷特海德(Joseph Whitehead),沒想到瓶裝可樂銷量一飛衝天,讓可口可樂的經典瓶裝造型出現在美國每個城鎮、鄉村。
坎德勒引自Amazon.in,右圖為歷年的瓶裝可樂瓶,引自可口可樂官網
美國政府科學家威利(Harvey W. Wiley)關注藥物對孩童威脅,1906年通過威利醫生法案,並於1911年以可口可樂的咖啡因告上聯邦法庭。可惜由於並未以科學證據佐證,最後可口可樂僅以「廣告不出現兒童」、「咖啡因含量減半」獲得庭外和解。而古柯鹼的成分早在1903年因為成為禁用藥物成分而從配方中拿掉了。解除這兩項危機後,可口可樂更在1931年節合紅色聖誕老公公,將可口可樂的行銷又推到另一高峰。
左圖為威利醫生,引自維基百科。右圖引自可口可樂官網
1931年的挑戰,可口可樂也逐一克服。禁酒令的終止,並沒有讓可口可樂成為軟趴趴的飲料(Soft Drink),經濟大蕭條也沒有影響到銷量,可口可樂依舊屹立不搖。古斯(Charles Guth)接手後的百事可樂(Pepsi Cola),銷量大幅提升,可口可樂大感威脅後提出商標侵權告訴,最後在1941年庭外和解,百事可樂的商標以紅白藍與可口可樂區別,可樂從此成為通用名詞,兩者互利共生及瑜亮情節也持續進展中。
古斯,引自維基百科。右圖引自American Business History Center
拜一、二次世界大戰之賜,美國從原本的孤立主義,因珍珠港事件走向全球化,可口可樂也因為與軍方的合作,將可口可樂推向全球。可口可樂上校在戰爭期間負責各地的瓶裝可口可樂裝瓶、送至前線給軍人,也販售給美軍基地附近平民,遙遠的戰場甚至會因為取得不易而高價才能取得,你能想像阿拉斯加有賣過一瓶四十美元的可樂,相當於台幣一千多元!而麥克阿瑟、巴頓將軍,二戰同盟國最高領袖艾森豪總統,都是可口可樂的愛用者。連軸心國的德國、日本國內都愛不釋手。冷戰前,蘇聯的朱可夫(Georgy Konstantinovich Zhukov)將軍還向美國提出紅星標籤的瓶裝可口可樂請求(客製化?)
左圖二戰畫面引自StockFeel網站。右圖引自CommonPlaceFacts
由於可口可樂象徵美國的民主化與自由化,一些敵對陣營如共產世界開始打擊可口可樂,如可樂工廠可改裝成原子彈工廠、喝了會致癌、不孕、讓兒童一夕白髮等等,像今日的網路謠言一樣漫天飛舞,但似乎只是造成免費的宣傳。而百事可樂利用此時機,1959年當尼克森(Richard Nixon)訪問蘇聯赫魯雪夫(Nikita Khrushchev)的貿易會展時的較勁過程中,成為最大贏家;兩人一起在百事可樂攤位上喝可樂的照片,最後也成為可口可樂無法攻占的點,由百事可樂插旗了。百事可樂雖然在共產國家取得優勢,但在柏林圍牆倒塌時,可口可樂又因為其自由的象徵,扳回一城,重新成為前蘇聯國家的最愛。
左圖引自Killercoke網站,右圖引自 The Pepsi Navi
在中東一樣遇到同樣的困擾,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的衝突直至今日依舊未解,而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在中東地區持續較勁,而阿拉伯國家甚至推出專屬的可樂,伊斯蘭的贊姆贊姆(Zam Zam Cola),約旦河西岸的星可樂(Star Cola),都是由於可口可樂象徵的意義緣故。然而當2003年海珊(Saddam Hussein)宅邸被攻陷時,裡面正舉辦烤肉派對,並暢飲可口可樂。
右圖卡斯楚的可口可樂,引自Mail On Line
而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的最新戰場-中國一樣面臨全球化與自由化的意識形態,這也是可口可樂為何能象徵美國的精神原因,只是這樣的精神能夠在維持多久?可口可樂的帝國能夠再持續多久?這是未來我們想知道的。
後記-第七瓶 多喝水
當初因為飲用的水不夠乾淨,人類從啤酒、葡萄酒開始,愈喝愈烈;從煮沸的水加咖啡因,然後加上糖與調味劑,一樣愈喝愈重。在衛生醫療發達的今天,純粹的水不再不易取得,而水卻更加不易取得,也不被願意取得。有些是因為氣候變遷取水不易,有些是因為我們習慣愈喝愈烈、愈喝愈種口味,那傷肝又傷腎的喝法,已經不是我們所預料的,如何在反璞歸真,純粹獲得體內最原始的百分之七十成分是近年來愈受到大家所關注。
2016年瓶裝水在美國成為最熱銷飲料,超越碳酸飲料。為何會以如此之變化?在未開發國家,水的取得是生存問題,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第6目標「潔淨水與衛生」中提到,2016年全球有7.85億人口缺乏基本飲用水,在開發中國家,有二十億相當於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的飲用水來源遭受糞便汙染,導致後續的疾病或死亡威脅;已開發國家雖然水分安全無虞,但卻面臨選擇問題與都市化的水資源惡化。選擇自來水或瓶裝水?哪一樣安全?答案可能顛覆你的想像。中東地區的戰爭,一部分也與水有關;東南亞跨國河流水源管理,也可能一不小心引發國與國之間爭端。
因此,當可以喝水時,不必要喝酒,不必要喝咖啡,不必要喝可樂,因為能純粹地喝水,已經是最奢侈的享受了!
續後記 歷史的飲料味道
遠古啤酒可能與你我想像不同。啤酒花在十二世紀才開始出現,有啤酒花的才稱Beer,沒有的叫Ale,之後Ale專指上層的發酵啤酒,下層帶有酵母菌的叫Lager。英國聖彼得酒廠的克努特大帝啤酒(King Cnut Ale),以西元一千年前配方,紀念克努特大帝,沒啤酒花,據說喝起來像葡萄酒。達拉威米爾頓角鯊頭精釀場(Dogfish Head Brewery)的邁達斯的觸摸是從邁達斯國王陵寢的原料,加番紅花釀出。而芬蘭的傳統啤酒Sahti,在赫爾辛基Zetor酒吧一整年都喝得到。
兩圖引自Untappd網站
新石器時代的啤酒可以到薩哈拉沙漠以南的部落試試,麥芽糖化的高粱、小米、玉米,加入煮熟放置酸化的未麥芽糖化的粥中,直到冒出泡泡。如南非柯薩人(Xhosa)傳統飲品Umqomboti,作者表示像喝液態麵包一樣。
引自Hullets Sugar網站
古埃及的作法類似,麥芽糖化大麥及未麥芽糖化的船型麥(emmer)混合,並在發酵前濾出米糠。劍橋大學薩謬爾(Delwen Samuel)教授復刻出來,在哈洛德百貨有販售。
舊金山海錨釀酒廠的梅塔格(Fritz Maytag)也復刻了西元前一千八百年的配方《寧卡西贊歌》(Hymn to Ninkasi,美索不達米亞的釀酒女神)以及巴皮爾麵包。
遠古的葡萄酒因為得加上陶壺密封技術,因此加上松脂與水的混合物喝起來就很像。
法國南部的馬德圖雷勒(Mas des Tourelles)酒莊位於古羅馬葡萄園舊址,復刻出幾種樣式。穆爾蘇姆酒(Mulsum)加入加入藥草與蜂蜜,喝起來像果汁飲料(Ribena)。圖利柯萊(Turriculae)以羅馬時期作家克路美拉(Columella)配方釀造,添加海水及藥草-葫蘆巴(fenugreek)。克蘭嫩姆(Carenum)是混合葡萄漿(defrutum)與藥草的餐後甜酒。要喝時記得仿造當時加水稀釋,保證香氣與味道都不會改變。
左圖引自維基百科,中右引自馬德圖雷勒官網
傳統阿拉伯煮咖啡是研磨的豆子加水快速煮沸三次;歐洲早期的咖啡多以平底鍋、托盤烘焙,並提早完成,販賣時重新加熱再飲用,感覺像是辦公室持續加熱一整天咖啡壺中的咖啡。
英國的茶,十八世紀時以半氧化的武夷茶、烏龍茶為主,後來才轉變為現在的紅茶、調味混合茶和早餐茶。
可樂因為降低咖啡因與去除古柯葉,若要強烈口感的可以試試均搖可樂(Jolt Cola),古老配方的還有好奇可樂(Curiosity Cola),內含瓜拿納(guruana)和卡圖巴(catuaba)萃取物等天然興奮劑成分。
以上都是作者所提供的資訊,為何要留下來,當然是以後有機會的話,可以嘗一嘗歷史的味道相信是難得的體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