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瓶-咖啡:啟蒙運動的開始
相較於持續數世紀的酒精迷霧,人類開始從咖啡中甦醒。至於時間起源似乎是不可考,地點則是在阿拉伯半島的西南角葉門的摩卡(Mocha),奧瑪(似乎是一位酋長)在沙漠中因咖啡豆而免於餓死,或衣索比亞的牧羊人發現咀嚼咖啡豆後的亢奮感(從觀察到跳舞的羊開始);不管如何,咀嚼咖啡豆提神早在東非與阿拉伯世界間盛行數百年,而十五世紀葉門的蘇菲(Sufi order)教派學者穆罕默德達巴尼(Muhammad al-Dhabhani)以飲料模式讓教徒在夜間宗教儀式中保持清醒,似乎是最早的起源;十六世紀初抵達麥加、開羅,成為阿拉伯世界普遍的社交性飲料。
左圖連結自及時歷史網頁,右圖連結自Muslim Heritage網頁
然其陶醉亢奮的特質,咖啡壺曾被阿拉伯世界公開開庭審判,並為宗教領袖所禁止,但最後都以失敗告終,引因為禁止的過程,咖啡開始由土耳其向歐洲傳播開來。
討厭咖啡的土耳其蘇丹王穆拉德四世及其宮殿,連結自故事網站。咖啡因他之故加速往歐洲傳遞
十七世紀初當威尼斯商人造訪阿拉伯世界時注意到咖啡館的盛行,原本被稱為阿拉伯酒(Wine of Araby)的咖啡在獲得教宗克來孟八世(Clemens PP. VIII)認可後,咖啡開始正式進入歐陸,1650年代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1599~1658)時期的倫敦出現咖啡館,並在後續的查理二世復辟時,咖啡館成為這群清教徒、陰謀策畫者與資本主義者的聚會場所。
由於這些Coffee、Cafe'、Kaffee,在歐陸是從威尼斯及伊斯坦堡放射狀傳出,在各地開花結果;而作者因為是英國人,所以會以英國的觀點來看待。其他如維也納,我想應該就是「我不在咖啡館,就在往咖啡館的路上」吧?
傳說中倫敦最早的咖啡館Jamaica Wine House,1652年營業,1860年改建。連結自SNOWL POST網頁
第一間咖啡館據說是美國人羅賽(Pasqua Rosee)開始,傳單強調咖啡的療效,但因酒館抗議,非英國籍的羅賽最後被迫離開英國;然而咖啡館卻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達到上百間,支持者與反對者互相抨擊,相同的狀況也出現在歐陸其他地方,咖啡館仍舊維持成長的趨勢,最終征服了歐洲。
Jamaica Wine House在1666年被倫敦大火燒毀前是羅賽經營的咖啡館,引自維基百科
阿拉伯世界為壟斷咖啡豆市場,出口前已事先處理過。打破壟斷的是十七世紀初的荷蘭,成功從葉門摩卡帶回枝條(或小樹苗)到阿姆斯特丹培植,並在印尼巴達維亞建立咖啡屯墾區,讓荷蘭掌握市場,法國人迪克魯(Gabriel Mathieu de Clieu)在巴黎偷取(我認為應該有獲得同意)荷蘭贈送法王咖啡樹的枝條,跨越大西洋成功移植西印度群島,中途荷蘭人又偷取一小段往南美洲,最後整個西印度群島與南美洲成為咖啡的主要產地,遙遙領先原產地阿拉伯半島。我們現在喝的巴西咖啡、哥倫比亞咖啡應該都是它們的後代。
取得咖啡的范登布羅克(左)移植至美洲的迪克魯(中)與迪克魯分享配水的船上咖啡苗(右)引用自維基百科
十七世紀的歐洲咖啡館成為科學家、商人、作家、政治家的資訊交換場所,新聞、郵報、刊物等印刷品在裡面流通,甚至把咖啡館當成辦公室、會議室、交易所,形形色色的不同主題的咖啡館充斥著大街小巷,連信件的接收地址都可以在咖啡館內,各種八卦消息都從咖啡館內傳播出去。
雖然有人批判「大學生把時間都花在咖啡館了!」然而,咖啡館卻有助於學術活動的討論,甚至稱咖啡館為便士大學,花一、二便士的咖啡錢便可以成為學者。英國皇家學會會議後,虎克(Robert Hooke)、哈雷(Edmond Halley)...會轉移陣地至咖啡館繼續討論,咖啡館輕鬆的氛圍能激發人們的思想交流。
左圖引自Renaissance Mathematicus網站,右圖為現今名為此的咖啡館,引自365days2playfun網站
虎克(1635~1703)的個性喜歡吹噓,某次討論到重力理論時談及引力與重量平方成反比之事,導致牛頓為證明此一理論後寫出萬有引力的科學巨作《原理》(Principia),從蘋果掉落到行星運轉的原理,雖然虎克事後在咖啡館內號稱這原理是由他自己發明的。在這些腦力激盪,結合科學推廣與商業化,奠定了工業革命的基礎,甚至最早的保險勞合社(Society of Lloyds)成立於咖啡館,南海泡沫事件(South Sea Bubble)投資騙局開始於咖啡館,從強納森咖啡移出的新強納森交易股票的場所,最後成為倫敦證券交易所。
「業餘國會」(Amateur Parliament)討論小組固定於邁爾斯(Mile's)咖啡討論國事,並在激辯後以「木製神諭」投票箱進行表決,如此種種使得倫敦咖啡館被稱為「有權利閱讀所有支持和反對政府的報章」,是「英國自由的王座」。反過來看我們,似乎在支持與反對政府的人群也大有人在,若可以不受迫害的地繼續下去,那我們也可以成為一個真正自由、受人尊敬的國家。
依序為虎克、牛頓、洛克、伏爾泰,維基百科圖
法國哲學家伏爾泰(Francois-Marie Arouet de Voltaire,1697~1778)曾在1726年因冒犯貴族被監禁於巴士底監獄後流放英國,在英國受到牛頓(1643~1727)的科學理性主義與洛克(John Locke,1632~1704)的經驗主義薰陶之下,在回法國之後以《哲學書簡》一書比較批判了當時法國政府與理想英國政府的差異,狄德羅(Denis Diderot,1713~1784)與達朗貝爾(Jean Le Rond d' Alembert,1717~1783)編篡的百科全書(Encyclopedie),以科學決定論為基礎,批判了基督教會與濫權的政府,雖然列為禁書,但仍為伏爾泰、盧梭(1712~1778)、孟德斯鳩(1689~1755)等人的贊助,秘密轉交給訂閱者之手。
依序為狄德羅、達朗貝爾、盧梭、孟德斯鳩,維基百科圖
而法國的咖啡館則充滿各種主題與產業的連結,大家都有自己偏愛的咖啡館,更重要的是連女性也開放,這是英國的咖啡館看不到的;在啟蒙思想席捲法國後,咖啡館更成為新聞自由受到管制的八卦新聞傳播中心,充斥著各式小道消息與警察線人,咖啡館逐漸成為醞釀革命思潮的中心,內外擠得水洩不通,充滿著高談闊論的演說者與群情激憤的聽眾。路易十六為此召開時隔超過一百五十年的三級會議(States-General),但由於無法擺平貴族,當廢除深受人民信任的財政部長內克爾(Jacques Necker)的消息傳至德瓦魯咖啡館(Café de Foy)時,年輕律師德穆蘭(Camille Desmoulins)跳到咖啡館外桌上號召憤怒的民眾,巴黎陷入混亂、巴士底監獄被破壞,法國大革命爆發。
德瓦魯咖啡館開業在皇家宮殿的藝廊內(左),德穆蘭於咖啡館外起身號召(右)。維基百科圖
法國於十九世紀中期開始殖民越南,也在十九世紀末將咖啡傳至越南。越南人除了研發獨特的沖泡方式,也把加牛奶的喝法放入咖啡中。以有孔洞的不鏽鋼過濾咖啡,加入牛奶,在物資缺乏時期還改良為使用可保存較久的煉乳,以及可取得的蛋黃,打成奶泡,成為最獨特的咖啡口味。
越南咖啡的過濾器(左),加煉乳的越南咖啡(右)連自維基百科
而印度則是在十七世紀時由信仰伊斯蘭教的教徒在麥加朝聖回程時偷渡回印度的。大部分的咖啡產於印度南部,在英國殖民時代曾經被茶葉所取代,現在則是恢復種植。傳統印度咖啡是以印度滴漏咖啡為煮法,搭配甜牛奶。印度首間咖啡館在1957年於新德里開幕。
左圖連自維基百科,右圖連自咖啡金融網
日本的咖啡則是在大航海時代由荷蘭、葡萄牙引入,漢字在十九世紀初由江戶漢學家選字為「珈琲」。而咖啡館則是1888年明治年間由鄭永慶於東京開業,在亞洲算是最早的了,稱為『可否茶館』,可惜只營業了四年,附帶一提,鄭永慶是鄭成功的姪孫。咖啡要在大正時期才開始在日本盛行起來。二戰結束後日本出現爵士咖啡館,在經濟起飛以後又研發出罐裝咖啡。
可否茶館連自芋傳媒,右圖為台灣的爵士咖啡館,連自TravelerLux網站
而即溶咖啡在日本也很盛行,原本我以為也是日本發明的,後來才知道跟喬治華盛頓有關。不是美國國父那位喔,是同名同姓。一開始是倫敦商人在1777年取得一項專利,是一種咖啡豆粉與奶油的混合物,後續在1889年紐西蘭的咖啡商史傳奇(David Strang,既不傳奇,也不奇異,跟漫威沒關)研發出熱風烘乾成粉末的方法,並取得專利,成為最早發明即溶咖啡的人。1910年則由華盛頓改良風味,並發揚光大,成為一次大戰的美軍軍需品,從此開始成為大眾熱門商品之一。
左、中圖引自Procafeination網站,右圖引自Vocus網站
臺灣的咖啡引進種植早於中國大陸,1884年由英國茶商引入台灣並進行種植。中國的咖啡則於上海租界進入中國,與西餐一起進入中國後始逐漸為民眾接受。咖啡的種植則由法國傳教士於1904年引入雲南種植,現中國咖啡豆有99%產於雲南。至於東南亞的咖啡館則多由福建華人移民傳入。
臺灣種植的咖啡豆在日治時期達到高峰,光復後落入黑暗期。後續在國人喝咖啡的習慣在經濟起飛後受到廣告的影響逐漸盛行,加上921震災後的推廣,咖啡的種植重新受到重視,從連鎖咖啡館的盛行,到個人開設的特色咖啡店,百家齊放。讓我想起當初廣告中常出現的台詞:我不在咖啡館,就在網咖啡館的路上。雖然後疫情時代,一開始有段時間大家足不出戶,但人們還是嚮往與其他人互動的時光,咖啡館似乎又開始蓬勃起來。
我自己個人也因為驚人的需求量,開始以購買生豆找人烘焙的方式,才不至於荷包大失血,每次挑選不同的豆子、不同的處理方式、不同的烘焙程度,成為最大的樂趣。這六瓶中,就屬咖啡喝得最兇。相較於其他以傳統泡茶模式喬事情的方式,實在難以習慣,只好敬而遠之,走了!
留言列表